English

峡口明珠

1999-02-0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斐 高晓明 我有话说

三峡以宜昌为口,宜昌因三峡而兴。记者在宜昌市采访,亲身感受了这座历史特别钟情的城市。这里宽阔的大街,林立的高楼,如茵的广场,让人领略到绿色的韵律和如诗如画的意境。这座镶嵌在长江三峡西陵峡口的明珠城市,处处弥漫着文明的气息。

真情唤出文明

在宜昌的闹市区,有一块占地5.52万平方米的黄金宝地——铁路坝。1991年有关部门在这个原规划修建城市广场的地方建起了一个服装市场,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拥有700多个经营门面,年吞吐商品近亿元、年提税费近千万元的小商品市场,遂获“小汉正街”美称。但是,嘈杂纷乱的环境与宜昌的城市形象极不协调,市里动了改造之心。一些商家闻风而动,先后有数十位外商提出斥巨资在此搞商品房开发。

开发商品房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,但代价是牺牲优美环境,挤占市民活动空间;而建设广场,意味着投入上千万元资金,没有什么经济效益。孰轻孰重,孰利孰弊,宜昌的决策者决定交给全体市民去选择。市民的强烈反响大大超出意料之外,他们纷纷写信、打电话给市领导:不能追求眼前利益而牺牲优美环境,他们要广场而不要商品房。于是,市领导决定从建设一流的文明城市出发,将这块黄金宝地建成一个供市民休憩娱乐的绿地广场。

1997年6月,全市市民从全国6家设计单位报送的24个方案中比较选择出来的最佳广场建设方案敲定。一个月内,650家个体工商户的拆迁完毕;3个月零5天,夷陵广场的一期工程峻工。

夷陵广场的建设反映出宜昌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最显著的特点,那就是:以民为本,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,让群众参与,帮群众办事,请群众监督,使群众满意。市委书记田震亚说:“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,要把群众关注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,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标准。总之一句话,就是要体现党和政府对百姓的真情、真心!”

众手浇铸文明

近年来,宜昌市为了改变城市的环境,先后推出几十种活动和近百项工程,由于这些活动得民心,顺民意,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。听说夷陵广场建设资金不足,中房宜昌公司慷慨拿出500万元;一位中年妇女到广场附近商场买热水器,听说要建广场,便将这些钱全部捐给市建委。

宜昌市每年都要千方百计为百姓办10件实事,每件实事又都从群众的利益出发,从城市的长远发展着想。1997年,宜昌市委、市政府选择人流较多的云集路、沿江大道、西陵一路、胜利四路建设“文明示范街”。刚开始有人认为是形式主义,可是不到半年,4条视野开阔、新颖别致,令人赏心悦目的街道展现在市民面前。每当夜色降临,五颜六色的霓虹灯、造型独特的路灯成为宜昌一道独特的景观,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。市民们服了:“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有这样的街道。”

“点亮工程”是宜昌市文明创建中市民参与最广泛的活动之一。过去市民反映,晚上从宽敞明亮的大街回到住地,穿行在一片黑暗而充斥杂物的楼道,无形中会产生压抑甚至恐惧感。为改变这种情况,各街道、居委会共排出2700多栋需要光亮的住宅楼。市民们积极配合,主动把堆放多年的杂物进行大处理,使楼道陡然宽敞起来。各单位也出钱出物进行墙壁粉刷,电线改造,几个月时间,就点亮了1700栋楼房。

市民的热情参与和实事办成后群众感到满意,极大地坚定了市领导创建文明城市的决心和信心。“九五”期间,市委、市政府决定再加大投入,市财政在原来基础上每年增加1500万元,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。

一个突破口

陶珠路、尔雅街、尚书巷……这一个个散发着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名字,喻示着宜昌城市文明的历史积淀。

宜昌古称夷陵,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这里曾诞生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、民族团结和睦的使者王昭君、著名学者杨守敬,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欧阳修等著名诗人都在此留下了游踪和诗篇。

悠久的历史、灿烂的文化,滋润着这块土地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宜昌,在现代化建设中又面临着独特的发展机遇,境内有葛洲坝工程,世界头号工程三峡工程也选择在宜昌兴建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碰撞着、交织着、融汇着。

三峡工程的迅速上马,给宜昌的冲击是多方面的,文明程度不高,服务意识不强,城市综合功能低下,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准备还不充分。为此,宜昌市委、市政府大力倡导,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明办精心组织,开展被称之为“塑魂工程”的宜昌精神大讨论。近一年时间,全市近6万人直接参与问卷讨论12000份。经15位专家论证,最后确定了“团结奋斗、争创一流”的宜昌精神和“文明、开明、廉明、精明”的宜昌人形象。

“塑魂工程”实际上是发动近60万宜昌人“重塑自己”。

三年四获“五个一工程”奖

一座城市文化的发展程度,是城市文明程度最直接的反映,也是最能体现其内在品质的标志,1994年以来,宜昌市连续三年推出民族舞蹈《土里巴人》、电视连续剧《家在三峡》、音乐电视《雀尕飞》、广播连续剧《三峡移民第一村》四件优秀作品,先后获得了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迄今为止,宜昌市是全国获“五个一工程”奖最多的中等城市。

文艺精品何以频频出自宜昌?市委副书记万九才说:“这与市委、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。市长、书记在文化建设当中,亲自抓项目,亲自研究文化建设的重大选题和题材,在宜昌,文化建设是‘一把手的工程’,‘书记的工程’,‘市长的工程’。每年市委常委会、市长办公会至少要研究两次‘五个一工程’建设及繁荣文艺方面的问题。”市有线电视台总编辑吴玲说:拍摄电视连续剧《家在三峡》时,资金遇到困难,万书记找来有关企业和单位的负责人开会,当场解决了大部分资金。为解决《雀尕飞》等作品的拍摄资金,万书记还亲自出面摆了一次“鸿门宴”,请包括三峡工程公司领导在内的企业家赴宴。

市领导的重视极大地鼓舞了基层领导和艺术家们,宜昌有线电视台创作的歌曲《雀尕飞》、《推磨歌》分获全国、全省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前不久,又推出上下集儿童电视剧《三峡的孩子》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全国电视短剧展播并获得好评。

宜昌市的领导者们之所以这么重视文化建设,在于他们把文化建设纳入了整个城市文明创建之中。市委书记田震亚说:“高楼街道是外在的,文化才是内在的,我们就是要抓教育,抓群众文化,同时还要抓精品文化,因为精品文化是群众文化的升华,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。”市长孙志刚说:“社会的发展进步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缺一不可。文化建设在城市文明建设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,是城市文明的最高体现。同时营造一个好的文化环境,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条件。因此,对文化建设必须大力支持。这几年,我们抓‘五个一工程’,连获四项‘五个一工程’奖,体现了宜昌市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。‘五个一’带动了宜昌文艺的繁荣,带动了无数个一,取得很明显的成效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